張之洞
出生日期:道光十七年八月三日午時1837年(丁酉年)9月12日
逝世日期:宣統(tǒng)元年八月二十一日亥時1909年(己酉年)10月4日
張之洞(1837--1909)字孝達,號香濤、香巖,又號壹公、無競居士,晚年自號抱冰。漢族,清代直隸南皮(今河北南皮)人,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,其提出的“中學為體,西學為用”,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;毛澤東對其在推動中國民族工業(yè)發(fā)展方面所作的貢獻評價甚高,曾說過“提起中國民族工業(yè),重工業(yè)不能忘記張之洞”。張之洞與曾國藩、李鴻章、左宗棠并稱晚清“四大名臣”。
張之洞祖籍直隸南皮(今河北南皮),唐朝名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的第39代孫(元代張養(yǎng)浩的16代孫)。道光十七年(1837)八月初三(公歷1837年9月2日)出生于貴州興義府(當時其父張瑛任興義知府,即今安龍縣),少時在貴州興義府署(今安龍)長大。其人博聞強識,文才出眾,年方十一,即為貴州全省學童之冠,作《半山亭記》,名噪一時。此記全文,刻于安龍招堤畔之半山亭。十二歲在貴陽出版第一本詩文集。咸豐三年(1853),回直隸南皮應順天鄉(xiāng)試,名列榜首。同治二年(1863),與貴州人李端棻同為進士,后歷任翰林院編修、教習、侍讀、侍講學士及內閣學士等職。其間,為清流派重要成員,與張佩綸、黃體芳、寶廷、陳寶琛、吳大澄、張觀準、劉恩溥、吳可讀、鄧承修、何金壽等人一起,放言高論,糾彈時政,抨擊恭親王、李鴻章等洋務派官僚,有“四諫”、“六君子”、“十朋”之稱。。
張之洞,人稱張香帥,自號抱冰老人,東南大學前身--三江師范學堂的創(chuàng)始人,中國高等師范學堂之鼻祖,中國幼兒園創(chuàng)始人(第一所幼稚園,選聘了3名日本保姆)。中國重工業(yè)奠基人。張之洞13歲中秀才,16歲中順天鄉(xiāng)試第一名(解元),26歲中會試第三名(探花)。張之洞先為清流以敢諫聞名,號稱“牛角”,其戰(zhàn)斗力非常生猛。后任山西巡撫和各地學官,后來長期任總督,1907年后任大學士,軍機大臣,1909年死,謚號“文襄”。
張之洞一生主要做了四件事:一辦新式教育,二辦實業(yè),三練新軍,四抵外辱,以武漢為中心,他先后創(chuàng)辦了漢陽鐵廠、湖北槍炮廠、大冶鐵礦、漢陽鐵廠機器廠、鋼軌廠、湖北織布局、繅絲局、紡紗局、制麻局、制革廠等一批近代工業(yè)化企業(yè),居全國之冠,資本總額約1130萬兩白銀。漢陽鋼鐵廠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(yè),并形成了以重工業(yè)尤其是軍事工業(yè)為龍頭的湖北工業(yè)內部結構,武漢也一躍而成為全國的重工業(yè)基地。一些國內有影響的民營企業(yè)相繼產生。湖北的近代工業(yè)體系已初步奠定。湖北經濟亦由此跨入現代化發(fā)展的新階段。漢口由商業(yè)重鎮(zhèn)一躍而為國內屈指可數的國際貿易商埠。
張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時間內,中國經歷了三次嚴重的外國威脅:中法戰(zhàn)爭時期張之洞處于兩廣總督的直接指揮位置,籌餉、調兵、用將、反對撤兵議和,為這場戰(zhàn)爭取得部分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