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當前位置】 貴州旅游指南 貴陽市旅游 貴陽甲秀樓

黔省游-貴州旅游指南
生態(tài)醬酒·今生是你

貴陽甲秀樓

時間:2011/11/24 來源:網(wǎng)絡 作者:佚名

甲秀樓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六年(1598年),時貴州巡撫江東之、巡按應朝卿所倡建,中奉武曲、文昌,以培風水。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巡撫斐宗錫重修,題寫樓額,并在浮玉橋上增建涵碧亭。宣統(tǒng)元年(1909年)毀于戰(zhàn)火,巡撫龐書鴻重修,F(xiàn)存建筑為貴陽市人民政府1982年修葺,并在樓東增建月臺。樓占地面積365平方米,為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木石結(jié)構(gòu)建筑,F(xiàn)樓正門懸掛有清代楹聯(lián)數(shù)對,由以清同治辛未進士劉韞良的長聯(lián)最為有名。樓南側(cè)翠微園亦始建于明代(1999年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其并入甲秀樓)包括拱南閣、翠微閣、齋房、龍門書院等古建筑。1982年甲秀樓列為貴州省首批文物保護單位。

2006年05月25日,甲秀樓作為明代古建筑,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。著名古樓閣甲秀樓矗立在貴陽南明河中的萬鰲礬石上(這塊石頭酷似傳說中的巨鰲)。甲秀樓始建于明萬歷26年,也就是1598年,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.,明萬歷年間(1573—1620)巡撫江東之于此筑堤聯(lián)結(jié)南岸,并建一樓以培風水,名曰“甲秀”,取“科甲挺秀”之意。天啟元年(1621年)焚毀,總督朱燮元重建,更名來鳳閣。復毀。清康熙二十八年(1689年)巡撫田雯重建,仍用舊名。有浮玉橋銜接兩岸。從古到今該樓經(jīng)歷了六次大規(guī)模的修葺。歷經(jīng)四百年的風吹雨打而仍舊矗立不倒,是貴陽歷史的見證,是貴陽文化發(fā)展史上的標志。甲秀樓在貴陽市城南的南明河上,以河中一塊巨石為基而建。始建于明,后樓毀重建,改名“來鳳閣”。清代多次重修,并恢復原名,F(xiàn)存建筑是宣統(tǒng)元年(1909年)重建的。樓上下三層,白石為欄,層層收進,由橋面至樓頂高約20米。南明河從樓前流過,匯為涵碧潭。樓側(cè)由石拱 “浮玉橋”連接兩岸,橋上原有小亭一座叫“涵碧亭”,現(xiàn)已拆除。甲秀樓朱梁碧瓦,四周水光山色,名實相符,堪稱甲秀。

   清代貴陽八景之一的“鰲礬浮玉”即為位于貴陽南明河鰲磯石上的甲秀樓,樓系貴州巡撫江東之所建。建樓以前,王陽明的再傳弟子馬廷錫曾在此建棲云亭講學傳道。樓于明萬歷二十五年(1597)開始興建,當時先在沙中壘臺作“奮鰲狀”,名“鰲頭磯”,再于臺上建閣,名“甲秀”,取科甲挺秀之意。樓曾幾毀幾建,1981年維修一新。重修中,發(fā)現(xiàn)樓閣底層石墻中嵌有詩碑,后有8塊詩復嵌于底層樓壁。甲秀樓高約22.9米,為木結(jié)構(gòu)閣樓,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,畫甍翹檐,紅欞雕窗,白石巨柱托檐,雕花石欄相護。樓前橋先稱江公堤,后改浮玉橋,橋頭建有涵碧亭,亭柱鐫清咸豐年間貴陽知府汪炳嗷的聯(lián)語:"水從碧玉環(huán)中出,人在青蓮瓣里行"。貴州巡撫田雯在《黔書》中描述道:“每春波搖綠,秋沚澄清,岸柳乍垂,芽芹正拿,覽漁舟之泛泛,洗杯斝以臨流,誰謂黔中無佳山冰哉?!”據(jù)說甲秀樓初建成時浮玉橋有九孔,橋西側(cè)的沙洲叫芳杜洲,洲上花木繽紛。月朗星稀時,橋與沙洲相映成趣,名“九眼照沙洲”,而后修濱河路九孔石拱橋被填了兩孔,筑壩攔水,芳杜洲也沒于水底。甲秀樓前原豎有鐵柱二根,一為雍正四年(公元1726年),云貴總督鄂樂泰鎮(zhèn)壓古州(今榕江)苗民,收聚兵器,鑄鐵柱標榜功績;二為嘉慶2年(公元1797年)云貴總督勒保鎮(zhèn)壓興義布依族王囊仙起義,收聚兵器所鑄,兩柱皆有銘文。二根鐵柱現(xiàn)存省博物館。

  明清以來甲秀樓便是文人騷客聚集之處,高人雅士題詠甚多,F(xiàn)樓內(nèi)古代真跡石刻、木皿、名家書畫作品收藏中,清代貴陽翰林劉玉山所撰206字長朕為一絕,比號稱天下第一長朕的昆明孫髯翕大觀樓長朕還多26個字:

  “五百年穩(wěn)占鰲磯,獨撐天宇。讓我一層更上,眼界拓開?礀|枕衡湘,西襟滇沼,南屏粵嶠,北帶巴夔,迢遞關河。喜雄跨兩游,支持崖疆半壁。恰好馬矢碉隳,烏蒙箐歸,艱難締造,裝點成錦繡湖山。漫云筑國偏荒,莫與神州爭勝概。

     數(shù)千仞高居牛渚,永鎮(zhèn)邊隅。問誰雙柱重鐫,頹波挽住。想秦通僰道,漢置牂牁,唐靖矩州,宋封羅甸,凄迷風雨。嘆名流幾輩,留得舊跡千秋。對此象嶺霞生,螺峰云擁,緩步登臨,領略些畫閣煙景;杏X蓬萊咫尺,擬邀仙侶話行蹤!

      甲秀樓是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,高約二十米,石柱托檐,貴陽市護以白色雕花石欄桿。浮玉橋為九孔,稱“九眼照沙洲”。解放后臨河修公路填埋二孔,現(xiàn)能見七孔。樓基和橋雖經(jīng)多次洪水沖擊,歷近四百年,仍然砥柱中流。樓前原豎有鐵柱二根:一為雍正十年(公元1732年),鄂爾泰鎮(zhèn)壓古州(今榕江)苗民,收聚兵器,鑄鐵柱標榜功績;二為嘉慶二年(1797年),勒保鎮(zhèn)壓興義布依族王囊仙起義,收聚兵器又鑄鐵柱立于樓下。解放初,政府維修甲秀樓,拆除鐵柱,移存省博物院。十年動亂中,樓危亭毀。1981年,按原式樣重修,樓基部分,采用現(xiàn)代建筑材料和技術。重建涵碧亭,重修過程中,發(fā)現(xiàn)樓閣底層石墻中嵌有詩碑,重修后有八塊詩碑復嵌于底層樓壁。樓額“甲秀樓”三字,系宣統(tǒng)年間謝石琴所書。十年動亂中散失,后尋回刻有“秀”、“樓”二字的兩塊,另據(jù)過去照片,配寫“甲”字,按原式樣懸掛樓頂層外面。

     甲秀樓是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閣樓,這種構(gòu)造在中國古建筑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。我們可以在這一特色上大做文章,來提高此樓的知名度和可鑒賞性,以吸引廣大的旅游愛好者和建筑專家來觀光、考察。樓高約20米,飛甍翹角,12根石柱托檐,護以白色雕塑花石欄桿,翹然挺立,煙窗水嶼,如在畫中。登樓遠眺,四周景致,歷歷在目。浮玉橋如白龍臥波,全長90余米,穿過樓下,貫通兩岸。橋上有涵碧亭,橋下有涵碧潭、水月臺,橋南有翠微閣,遙相呼應。

   甲秀樓分為三大部分:第一部分浮玉橋;第二部分甲秀樓主體建筑;第三部分翠微園。

     浮玉橋頭立有“城南遺跡”石木牌坊,牌坊中央設有“城南遺跡”四個大字,橋上建有“涵碧亭”。主體建筑甲秀樓飛甍翹角、石柱托檐、雕欄環(huán)護。翠微園是一組由拱南閣,翠微閣,龍門書院組成的明清古代建筑群。同時新建的貴州少數(shù)民族傳統(tǒng)服飾陳列院,收集收藏了貴州省苗族、侗族、彝族、水族、革家、土家族、布依族等民族傳統(tǒng)服飾、手工刺繡品、民間蠟染數(shù)百余件,令人嘆為觀止。該館所陳列展示的民族傳統(tǒng)服飾和民族工藝品,是貴州少數(shù)民族文化藝術的體現(xiàn),也是貴州各少數(shù)民族的驕傲。

【相關內(nèi)容】:

來貴州旅游推薦

生態(tài)醬酒·今生是你
生態(tài)醬酒·今生是你
貴州導航
貴州便民助手
休閑
碼上有酒網(wǎng)